历史上勤王-明朝勤王之战

2024-09-26 14:53:55      点击:
历史上勤王?明朝勤王之战

  崇祯帝诏天下兵马勤王,为何只来了唐通一支军队?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
  公元1644年,李自成攻破北京城,崇祯帝以身殉国明朝遂亡。而在明朝李自成彻底兵围北京之前,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,结果只有唐通带领带领八千兵马前来勤王,这是怎么回事呢,今天宋安之来说说。

  崇祯帝诏天下勤王以后,也就是唐通率领了一支八千兵马前往北京勤王。还被崇祯帝派太监杜之秩去监军,前往守卫居庸关,结果等到李自成的大军到来,杜之秩就率先投降,唐通一看也跟着投降了,等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。

  至于其他人呢,崇祯帝不只是诏天下兵马勤王,并且亲自点了几个大将的名字,有吴三桂、刘泽清、左良玉等。

  吴三桂是勤王才回到了半路上,北京就已经被攻破了。

  刘泽清是谎称自己骑马坠伤,拒绝出兵,并且带领军队逃往南方。

  至于左良玉则是采用“拖字诀”,说什么也不出兵,上交什么出兵计划来拖延时间,坐看北京沦陷。

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
  有两个原因,一是崇祯帝对于武将太过苛刻,到了危难时刻,这些武将自然将他抛弃了。二是明末军队开始军阀化。

  先重点说说这个第一点,虽然崇祯帝以身殉国的风骨值得肯定,但是很明显崇祯帝并非是一个合格的皇帝。他可谓是刚愎自用识人不明,是分不清忠奸的。诸如忠君爱国的卢象升,被崇祯帝派去的监军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合伙害死。

  还有孙传庭在潼关失守以后战死,崇祯帝竟然认为他是诈死潜逃,还没有给予赠荫,可谓是彻底寒了天下将士的心。明史为什么有着“传庭死而明亡矣”的说法呢,以这个角度来看的确不无道理,崇祯帝如此对待孙传庭,使天下将士人心向背,最后自然是没多少人前去勤王了。

  还有就是大家看看唐通过去勤王以后,崇祯给他派了一个监军太监杜之秩,更是符合崇祯帝的一贯作风,就是很不相信武将,动不动就以监军太监来压制武将。

  但偏偏崇祯帝用的这些监军太监多是不靠谱,诸如监军太监高起潜害死卢象升,还有监军唐通军队的太监杜之秩,唐通还没有投降,他就先投降了。

  崇祯帝这种以监军太监来牵制武将的方式,是很明显的不信任武将,而且以身体不全的太监来牵制武将,甚至可以决定武将生死,自然是使很多武将心生不满,这也是武将不积极勤王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  当然这只是人心原因,接下来再说说第二点。

  明末可谓是内忧外患,外有后金(大清)军队不断侵扰边疆,甚至皇太极时期都打到了北京城下。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可以说是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中央朝廷式微,权力开始下移,地方军队就开始坐大,相应的统领这些军队的将领,多是拥兵自重,桀骜不驯,朝廷已经难以对其形成管制。

  当然这也是在所难免的,诸如清朝为了平定太平天国,允许地方搞团练,结果不只是使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一系崛起,更是导致权力下移,使地方督抚权重,中央朝廷式微,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华时,南方督抚公开搞了一个东南互保。

  像王朝到了多事之秋以后,中央朝廷式微,权力下移,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威胁皇权的存在,明末的军阀化现象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。

  而军队开始军阀化以后,地方将领自然是拥兵自重,加上当时北京岌岌可危都不一定可以熬的过去,所以这些地方将领都是按兵不动,以进行政治投机。

  当然宋安之个人认为,之所以只有一支军队前来勤王,军队军阀化的原因不是重点。重点在于崇祯帝将真正忠心的大将都给逼死了,又喜欢以监军太监来控制军队,对于武将不信任还苛刻,所以大厦将倾之时,其他将领权衡利弊之下,认为崇祯帝对于武将太苛刻,所以自然是选择了视而不见,没有前往北京勤王,坐看明朝亡国。

 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崇祯不提前逃跑呢?

 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南迁崇祯帝没有找到背锅的大臣,也就是南迁以后要为逃跑负责任的大臣,所以不了了之,最后坐看李自成兵围北京。

  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到北京以后,实际上曾经数次面临城下之危。诸如土木堡之变以后明英宗被俘,瓦剌也先率领大军兵临北京城下。嘉靖帝时期的庚戌之变,亦是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。崇祯继位以后,皇太极也曾兵临北京城下。

  而这几次危机都一一渡过,加上当时北京的三大营尚在,各镇的兵马还在,所以崇祯帝自信可以层层阻击李自成,并且还号召天下勤王,以确保万无一失。

 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,随着王朝末世,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不说,再加上崇祯帝对于武将的苛刻,已经是人心涣散。所以李自成从西安到北京,一路上都没有遭遇几次像样的抵抗,兵临北京城时三大营更是没做抵抗就投降了,而天下的勤王兵马只是来了唐通带领的八千人马,简直是讽刺,最后明朝就这样
历史上清朝著名的妃子?清朝生孩子最多的妃子是谁

  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那我们的主人公康熙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?

  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,这是最后一个由满族统治下的封建帝制的朝代,它从建立到鼎盛到衰亡历经了296年,一共传位了12位皇帝。在众多皇帝中,康熙帝是唯一一位被后世誉为“千古一帝”的皇帝,他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,更是一位英明的帝王、睿智的政治家,而他也是最有艳福的一位皇帝,一生中共有4位皇后,62位妃嫔,死后都跟随他而去。

  1661年,年仅8岁的康熙帝按照先帝的遗诏登基为帝,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孩童,面对这清朝后宫的各种明争暗斗,想要成长为一代帝王是非常艰难的。登基之初,因为过于年幼,康熙还不能执掌大权,只能等到自己大婚后才能亲政。而真正的权力由4位辅政大臣掌管,其中权势最大的两位大臣就是鳌拜、遏必隆。

  康熙4年,在太皇太后孝庄的安排下,皇帝开始从各个部落和大家氏族中挑选妃嫔入宫。在即将确定皇后的人选时,几位辅政大臣纷纷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。在皇宫中,谁当上皇后必然会壮大自己家族的势力,为了制衡几位有权势的大臣,稳固皇帝的统治,在康熙和孝庄的筹划之下,权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被选为了皇后,而遏必隆之女成为了妃嫔,鳌拜的女儿则直接被踢出了名单。

  赫舍里氏是康熙的首位皇后,出身高贵家世显赫,比皇帝还年长一岁,帝后大婚当日皇宫内外都呈现出一片喜庆、吉祥的景象。她和皇帝虽然是因为政治才结合到一起,但是两人的感情却极为深厚。她性格温婉懂事,让还是少年却饱受朝堂之争的皇帝感受到了一丝柔情,和她在一起皇帝总觉得格外舒心。

  4年后,皇后生下了嫡长子,可惜皇子年仅3岁就早夭了。康熙13年,赫舍里氏再次生下了一位皇子,皇帝大喜,可就在这个时候,皇后却因为难产一直昏迷不醒,随后就香消玉殒,谥号为“孝诚仁皇后”。短短的几个小时间,皇帝经历了得子的欢喜和丧妻的悲痛,内心的感受难以言说。多年后,皇帝依旧不能忘记自己的发妻,于是在第二个儿子2岁的时候,康熙就下令将两人的儿子立为太子。

  虽然赫舍里氏病逝了,但是后宫不能没有皇后,随后,钮祜禄氏被册立为新一任皇后。这位女子的身份也极为显赫,入宫之初,她因为自己父亲遏必隆、义父鳌拜的势力被皇帝忌惮,但是久而久之皇帝就被她贤淑仁善的性格打动,让她当上了继后。

  但让人意外是,她却在此时患上了重病,仅仅当了半年皇后就病逝了。在她死后,皇帝十分哀伤,下令以前任皇后同样的规格来安葬她,并且每天都亲自为她举哀,每天都会在她的灵柩旁呆上7、8个小时,就这样持续了几十天。

  两任皇后的接连离世,给予了康熙极大的打击,从那以后,皇帝在10多年的时间中再也没有立过皇后,而是下令让当时位分最高的贵妃佟佳氏统摄六宫。从那时起,佟佳氏成为了后宫中最得宠、最有权势的妃嫔。康熙20年,皇帝下令将她晋封为皇贵妃。7年后,皇帝又特意将她的家族从汉军旗抬为满洲镶黄旗,让她的母族都能享受尊荣。

  在往后的数十年间,佟佳氏都是皇宫中最高贵的妃嫔,虽然她没有皇后的名分,但是却拥有了等同于皇后的权势,而且还备受皇帝的喜爱和赞许。康熙28年,她却突然染上了重病。皇帝为此十分担心,为了宽慰她,皇帝当即下令册封她为皇后。可是一天后,她还是去世了,她也成为了大清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。

  自此,康熙帝在位期间,就再也没有立过任何一位皇后了,而第4位皇后乌雅氏是后来继位的雍正帝的生母,她的皇后之位是自己儿子追封的。

  因为见证了后宫皇后、妃嫔的接连离世,所以康熙帝一生都对自己的妃嫔十分优待,在后宫几乎能做到雨露均沾。康熙每次外出回宫后,都会给妃嫔们带一些有意思的小物件和特色的美食,甚至在外还会给妃嫔们写信报平安,可见这是一位难得的好丈夫。

  在康熙帝晚年之时,曾经下旨:凡是生育了皇子的妃嫔,都可以出宫在儿子身边安享晚年。皇帝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担心自己驾崩后,后妃们会在皇宫蹉跎余生,过得孤寂、悲凉。而出宫和儿子们居住,妃嫔们就可以享受天伦之乐。不得不说,康熙是一位多情又真心的好皇帝,而后妃们对他也一直心存爱慕和感激。

  1722年,69岁的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,并且与自己的几位皇后合葬在了一起。让人没想到的是,在康熙驾崩后,剩下的62位妃嫔在自己离世后也纷纷跟随他而去,请求和他安葬在同一地方,后妃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和丈夫相伴,实在让

亲!欢迎您阅读吉林热水器维修公司,专注于吉林太阳能维修吉林空气能维修吉林热水工程维修/安装/清洗/维护,真诚欢迎您-_-
QQ客服
企业官方客服QQ
QQ客服
企业官方客服QQ
加盟合作微信

| 数据统计→: